『廿二史劄記』「東漢、唐、明的宦官」
「史料與史學專題研究」讀書報告
『廿二史劄記』「東漢、唐、明的宦官」
所級:歷史所博二
姓名:徐 相 文
指導教授:王壽南
日 期 :1998.3.2
趙翼所著『廿二史劄記』,其內容的構成固有考證,但尤以史論見長。所論多是淬煉歷代政治史的特點,析分條目,從史實的客觀呈顯當中,有針對性地發表議論。中國政治舞臺獨特的官宦問題,即為其史論中的一環。
宦官這個類群,是中國王朝政治時代,皇帝「家天下」心理叢結下的特殊產物。而不僅只是宦官身份的出現和存在,與皇帝制度的總體架構纏結難解,若進一步推究,東漢、唐、明三朝萌發的宦官之禍,追本溯源,也是根植於皇帝制度的土壤。更確切地說,中國過往的王朝政治時代,皇帝為主權的唯一來源與擁護者,任何其他的權力運轉,皆須夤緣皇權而行。換言之,宦官成就威勢的權力臍帶,即是源於皇帝制度。因此,宦官所擁有的權力,實可視為皇權的變體延伸。
而皇帝之所以將權力交付自己側近的宦官,無疑也是基於「家天下」的心理前提。由於皇權的獨佔性很強,親貴、外戚、功臣掌權,都令君主不安,而宦官對於皇權的威脅性相較其他勢力為小,且經常與皇帝接近,自然就易取得皇帝的信任。內廷的宦官利用側近皇帝的地位奪攬政權,形態上與中國的官僚制度螺旋式的循環發展,同一軌跡,也就是由天子私人的、側近的微臣逐漸取得權力,最後攫取了大官的職權,成為公的、正式的政府官員。此種循私而行的權力讓渡,不僅使得任何客觀合理的權力運作系統都欠缺制度性的屏障;同時說明了在專制君主政體的統治下,愈接近權力核心愈能掌握實權,也愈容易導致濫權。凡此種種,均是專制政治的病灶。歷代宦官之禍的源頭即來自於此。
宦官問題之浮出各朝的政治臺面,從微觀的角度著眼,固然自有每一個王朝獨具的歷史條件與脈絡,而期間宦官所能夠左右政局的能量,也確實強弱有別。以趙翼所作的分析而言,根據他的指稱:東漢與明朝的宦官之禍雖烈,「猶竊主權,以肆虐天下,至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,立君廢君,有同兒戲……推原始禍,總由於使之掌禁兵管樞密」。在此,趙翼已然將上述三朝宦官對權力的操弄進行分殊化的詮釋,而此一分析也的確能夠部分地說明問題,但卻極容易模糊焦點、令人產生因果倒錯的誤導。事實上,關於宦官所掌握的權力,在看似不同的表面現象之下,實則依附於皇權的本質沒有差異。因此,儘管唐朝宦官為禍,導致主客易位的嚴重後果——皇帝反淪為宦官手中擺佈的傀儡,但是宦官仍對外仍須假借皇帝之威勢以鎮服全國。因為,在專治政治這個前提的籠罩下,皇權是絕對的、最後的決定力量,除此之外,其他的權力都是衍生的。
宮廷的宦官利用側近皇帝的地位奪取政權,對於皇權所衍生的另一套權力——官僚系統的正常運作,形成干擾與扭曲。因此,在朝臣、士大夫和宦官之間,必然存在著複雜的各式競合關係。趙翼對於兩者之間的權力互動,雖有著墨,但與歷朝黨爭的關係,則缺乏相應的分析,因而錯失了另一個接近宦官問題的鍥入點。此外,宦官權力既然衍自皇權,那麼皇權發展演至明朝益愈絕對化得後果,是否也影響了宦官問題的發展?